邱海松同志学习心得体会
来源:思政部
发布日期:2018-11-26
浏览:6059次
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为学院思政工作贡献力量
近段时间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思想道德、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宣传思想、师德师风学风等方面的重要指示和论述,在聆听了学院党委陶金辉副书记的“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把思政工作贯穿全程”的讲座后,感想颇多。思政课教学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要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院思政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我认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是思政课与最新成果相结合,打造“前沿的课堂”。坚持以教材知识体系为基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优化专题设置,如,形势与政策课将工匠精神、十九大精神等列为专门的教学专题;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最新时政热点、数据、新闻报道等,所谓“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教学内容”;坚持加强对前沿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以支撑教学,,积极申报学院和省厅的思政课题,有效推动科研能力提升。
二是思政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打造“个性的课堂”。结合学生专业,因材施教,精心筛选案例,在授课中强化具有专业背景和特色的内容资源,开展个性化教学;注重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思政教学项目,如,在教育类专业中宣传最美教师张丽莉的光荣事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机械电气类专业做“寻访身边的工匠大师/手工艺人”的实践项目等;突出各专业职业道德的培养,还可以开展以“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实践活动。
三是思政课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打造“濡化的课堂”。南平地方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在经典与传统中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怀。思政课充分运用地方文化中的案例,如,朱子文化、工商文化、乡镇企业文化等;充分开辟地方文化资源为思政课实践基地,如,李侗纪念馆、考亭书院、书坊太阳山纪念园等;加大教师对地方文化的研究,使研究成果服务于课程教学。
四是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打造“网络的课堂”。通过网络的教学,延展思政课的教学时空。目前已完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院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充分利用在线课程资源辅助教学,积极推动信息化教学。加入学生班级QQ群、微信群,开展每日思想分享、新闻快递、网上学习生活咨询与思想交流等,及时的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