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智慧绘制振兴蓝图——食品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⑤
来源:食品系
发布日期:2025-07-08
浏览:14次
7月1日,两支实践队伍分两组开展活动,同步开展最后阶段的实践活动。实践1队深入历史脉络,探寻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的智慧;实践2队则深入田间地头,解析产业兴农与饮食文化溯源中的科技内涵。为期五日的浦城实践调研于本日圆满结束,而青年智慧助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逐步展开。


上午,实践1队成员怀揣敬畏之心,步入真德秀故居。真德秀为南宋后期理学大家,世称“西山先生”,其人不惟学养深厚,更为官清廉,是造福一方的典范。在故居中,队员们于砖瓦楹联、字画陈设间,深入了解了真德秀的生平事迹与思想精髓。其“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的精神跨越时空,深深感染着每一位青年学子。



随后,实践1队前往浦城县博物馆以全面了解浦城历史风貌。该馆坐落于浦城市民文化中心,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共四层,馆藏文物7527件,其中珍贵文物1615件。其展陈集中反映了闽北地区、闽江上游的历史文化嬗变,以大量实物资料向实践队展示了中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科学生活等诸方面风貌。在解说员生动讲解下,文物承载的故事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当器物卸下神秘面纱,其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源远流长的文化,清晰地呈现于实践队员面前。


与此同时,实践2队首先考察了“仙阳镇谢华安院士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该站于2021年11月在仙阳镇成立,展馆分为浦稻天成、稻田人生、醉美福稻和田间课堂四大板块,集中展示院士团队风采、科技成果转化及“浦城大米”品牌提升等内容。该站被誉为浦城粮食产业提质增效的“金钥匙”,重点推广农业科研新品种与新技术,使实践队得以深入了解“浦城大米”这一闽北本土产业,并深切感受科研人员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然论及八闽文化,“茶”始终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实践2队遂前往“仙阳茶场(福建林礼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仙阳茶场历史可追溯至1994年,其“剑峰绿”品种曾获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优质奖,并载入《中国绿茶谱》。实践队成员品鉴其色、香、味后,皆交口称赞。时下浦城高山茶品牌层出不穷,恰似百花齐放,令人不禁感叹:“闽源山巅之浦城茶,其品名名副其实;其品茗实至名归。”



下午,两支队伍齐聚石陂再生稻科技小院,此处蕴藏着粮食安全的“硬核答案”。科研人员现场讲解,再生稻“一季两收”的生长特性令队员们叹为观止:稻子收割后能再次萌发生长,兼具省水省肥与高产优势,堪称“可持续农业”之典范。科技小院师生扎根田间,将论文书写于大地之上,其科研赋能的精神亦深植于队员们心中。从实验室到田野,每一步探索皆致力于保障“中国饭碗”,其未来展望令人振奋。队员谢俊埌边记录边感慨:“此行得见乡村多元活力,今后定将所学对接乡村所需,为乡村美好未来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为期五日的实践活动,令实践队深入了解了闽北地区的人文历史发展脉络,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蕴含的无限潜力与科技发展的持续创新。作为新时代青年,使命在肩,仍需不懈努力。随着返程车辆启动,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车辆承载的不仅是莘莘学子,更是文化传播的种子。他日异地,今日之实践队员定将肩负传播传统文化之责,更多学子亦将循此足迹,踏上追溯传统文脉之路。文化之传承,正是如此代代相承而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