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领袖足迹 担当强国使命 | 信息系开展“古厝寻韵承文脉,青春助力振兴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二)
来源:信息系 发布日期:2025-08-18 浏览:32次

为探索信息技术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融合路径,信息系“绿色生产映足迹,乡村振兴青年行”实践队队员们走进洋里古厝群落,对话基层干部。他们轻抚古厝砖瓦,细品雕梁画栋中的历史韵味,从独特的建筑格局到家族流传的老故事,触摸着乡村的文化根脉,以青春之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焕发新活力。微信图片_20250818120520.jpg

大夫第里品文脉,青春思考向未来

实践队首先来到大夫第,这座始建于明朝、后经重修的古厝,砖雕精美、木雕细腻,庭院深幽。队员们自行参观,踱步于厅堂、厢房与天井间,细看雕花梁柱与斑驳墙面,门前旗杆石静立,诉说过往荣光,大厅进士匾牌醒目。正厅“祭如在”匾额中“在”字右下多一点,引得大家交流,据说是清末江氏名贤江古怀所题,寓意祭祀要诚心,既寄寓诚敬祭祖的期许,更含激励后人效仿祖先、追求功名的期望,指尖触砖瓦的温度中,“崇文重教”的底蕴深切可感。图片2.png

队员们触摸着带历史温度的砖瓦,轻声交流。大家谈江氏科举佳话,聊穿斗式木构架精巧,也探讨这文脉能聚人气、搞文旅助增收,家风家训可引青年返乡。言语间有对家族荣光的感慨、建筑特色的好奇,更藏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考。3.jpg

古厝寻韵承文脉,座谈共话振兴路

       离开大夫第,实践队漫步古厝一条街。青石板路串联起一座座黛瓦粉墙的老建筑,砖雕的牡丹、木雕的雀鸟在岁月冲刷下更显质朴韵味。队员们驻足百年古厝前,细细打量着独特的建筑格局,看夯土墙体用传统法子搭配简单现代材料修缮的痕迹,感受着老建筑在时光流转中沉淀的历史气息。图片4.png

       随后,实践队和洋里乡党委组织、宣传委员陈鹤文开了场座谈会。陈部长给队员们讲起村里的故事:过去村民守着几亩薄田过活,风调雨顺才能勉强温饱;如今跟着政策搞起特色种植,作物有了稳定销路,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不少在外年轻人也回了乡,有的包地办家庭农场,有的把老房子改成农家民宿,村里渐渐有了新活力。他还提到,村民们总念叨着,想让外面更多人知道村里的变化和这些好东西,这是大家藏在心里的期盼。图片5.png

这一天的实践,让青春的思考在古厝的文脉中深深扎根。队员们轻抚砖瓦、细品雕梁,从大夫第的古朴厅堂到古厝街的修缮痕迹,每一处都藏着乡村的故事与期盼。他们愿以青春之力,做文脉的传承者、振兴的践行者,让古厝的韵味永续,让乡村的未来更富活力,让这份源于土地的文化根脉在新时代愈发坚韧。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