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资讯|线上校长论坛——职教法修订后,产教融合走向何方?
来源:福建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 发布日期:2022-07-13 浏览:7909次

加快确立企业办学主体地位

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

义不容辞!

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虽然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教学质量不被广泛认可、社会吸引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甚至引起了广大家长对“普职分流”的恐慌。新《职业教育法》确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强调“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5月6号,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撰文中特别提到“职业教育强化产教融合”

虽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但行业企业参与不足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新《职业教育法》明确了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提出对在职业教育中做出成绩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政策优惠,这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第226期邀请职业学校校长参与主题讨论,关注《职业教育法》修订带来的变化。

1.jpg

论坛主持人:吴滨如——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议题一:学校与企业如何开展合作?

2.jpg

余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七条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不仅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需求,还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工贸)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中小微企业中的强大引导力和协调力,构建了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有效实现了校行企三方共赢。

组织共构,构筑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产教融合平台

浙工贸与温州市总商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牵头发起成立温州市网络经济促进会、温州市物流商会等6个行业协会,并通过兼任副会长、选派教师担任副秘书长等形式参与协会实际运作。通过行业协会遴选优质会员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研究院等集技术服务、人才对接、实习实训、技能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

标准共研,研制紧密对接行业标准的专业教学标准

联合行业协会遴选企业专家组建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制教学标准。

一是专业(群)教学标准,精准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重构课程体系;

二是“企业师资遴选标准”,选拔德技双馨的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实习导师,组建结构化高水平教科研创新团队;

三是“教学资源建设标准”,通过汇聚、甄选、萃取、加工等系统方法,将企业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等转化为教学资源,校企双元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四是教学评价标准,将学生学习成效、技能提升、劳动品质、协作精神、创新素养等有机融入到评价体系中。借鉴OBE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实行“工单制”“模块化”评价方式改革,推进教学评价系统化、真实化、过程化、多元化、数据化。

资源共享,创新以行业协会为轴心的协同育人模式

联合行业协会共同制订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实施方案。针对单个中小微企业规模小,条件有限,岗位及导师资源无法满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需求,浙工贸以行业协会作为“调度中心”,构建了多对多网状教学组织模式。打造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台,动态汇集多家中小微企业的碎片化岗位需求;结合专业(群)各阶段教学任务安排,对各企业发布的岗位、项目、师资等资源,进行集约化统筹调配和规范安排。组建形成多个混编式企业班和学徒制班,通过轮企轮岗联动方式实施模块化协作式教学。在满足企业“一职多岗”和“分布式”用人需求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实践教学的任务适配度、情境契合度和岗位对口率。

利益共赢,建立健全校行企多元协同治理长效机制

学校建立多维联动、互利共赢的校行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协会、学校和多个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协同平台,实行理事会管理制度,明确各方权责,共同参与治理。经政府授权、学校支持,赋予行业协会对于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绩效的考核职能,采取正负面清单和积分制,将企业岗位推荐、岗前培训、多岗轮换、师傅带教、教学评价、毕业留用率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政府对企业的各类评优评先及财政补助政策挂钩。强化德技并修,成立校行企联合党支部,以党建引领校行企合作各项业务,并重点承担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的党建和思政育人工作。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岗、双薪、双师”制度以及“教学与生产联动”的个人考核体系,形成激励专业教师投入生产以及激励企业员工投入育人的长效机制。

“行业协会+”提高了适应性,增强了服务力,三是提升了竞争力,是形成了新范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在浙江的实践创新,是针对民营经济发达、中小微企业分布广这一典型区域经济特征的适应性变革,也是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设成果的又一体现。

3.jpg

马良军——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交通部在全国最早创办的六所公路工程学校之一。学院是国家优质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08年牵头组建河北省交通职教集团,2021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

实践探索:校企合作模式迭代升级

“订单培养”模式。学院自建院以来与企业探索订单培养。以学院汽车类专业为例,2005年与丰田汽车共建T-TEP学校,成立“丰田班”,之后陆续与北京现代、上汽大众、广汽本田共同组建企业冠名订单班。按照企业真实生产过程和生产标准打造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五星级标杆基地,校企共建汽车维修车间和教学做一体化培训教室,培养了一批企业培训师;开发了一批基于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和工作手册式教材。

“现代学徒制”模式。学院被确定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在物流管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个专业开展试点。物流管理专业依托中外运格力空调项目、银隆汽车项目,探索“双轨轮换、岗位交替”的学徒培养模式,达到了“多岗适应、专岗精通”的培养要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依托中建路桥太行山等高速项目,探索“一平行、两轮换、三递进”的学徒培养模式,实现了“懂设计、强施工、能造价、会管理”的培养目标。

产业学院”模式。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产学研平台搭建、体制机制建设等7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跨境学徒制”模式。在海外分院泰国邦纳商业学院、彭世洛职业学院与百世物流科技泰国有限公司推广我院学徒制建设经验,围绕运行机制、标准建设、双导师队伍建设、质量保障等方面探索跨境学徒制培养模式。

问题检视:校企双元育人赋能不足

校企合作认同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校内机制引擎需进一步激发校企参与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的内驱动力。

职业院校的供给能力不足,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服务能力。

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推进路向:充分整合育人资源,

提升合作育人合力

全面落实新职业教育法。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等15个方面落实校企合作法定责任,将产业元素切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探索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学徒制必须提质升级,进一步凸显类型特征,增强适应性。在学院对高层次学徒制已有研究基础上,探索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的内涵和主要特征,明晰其实施路径,为职教本科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4.jpg

王华平——重庆市农业学校校长

学校在丰厚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

作为拥有百年深厚文化历史的重庆市农业学校一直以提升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学校建于辛亥革命后的1917年,由著名政治活动家、实业家赖问农、胡子昂等革命先贤创建。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成为了重庆首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坚持面向“三农”,立足重庆、服务全国的办学宗旨,培育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创业致富能手。进入新时代,学校扎实推进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和重庆市中职“双优”项目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乡村振兴、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调优专业结构,建成了畜禽生产技术、作物生产技术、农机使用与维修、农产品电子商务、现代农业服务等5大专业群的11个涉农专业,累计为国家培养了20余万名人才,发挥着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

学校在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为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于 2021年5月,我校牵头发起成立了有25家涉农职业院校、6家科研单位、35家涉农企业参与的重庆乡村振兴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并以此作为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平台,促进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见实效。

集团集聚职业院校经验互鉴,围绕涉农专业建设、三教改革、统一考试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校企合作路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通过“双主体、三维度、五段四循环”培养模式,助推生产流程和教学资源双向转换。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优势产业学院,依托“校中企、企中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让学生升学有渠道,就业有优势。

学校在培养职业素养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我校以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和重庆市“双优”项目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优化建设内容,建设进度和绩效均大幅度超出预期。

我们开展深入调研,以“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为改革点。学校落实专家特聘机制,通过建立教师企业流动站,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建设;与企业、行业组织共同开展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模块式、菜单式等教材资源开发;组建教研团队引领课堂革命,推动行动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和智慧化教学进程。

开展立德树人任务落地见效为创新点,探索“巴渝农耕文化+”模式,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重农意识。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建设农学认识和劳动的体验地,搭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操作台,开拓珍惜资源、践行绿色发展的实验田,使以农为特色的立德树人任务取得实效。

推进校企合作进程中面临的困难

目前,校企合作中仍然感受到“一边热一边冷”的现象还比较凸显。尤其是在涉农领域,社会重农支农意识普遍不强,缺乏促进校企主动探索合作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等限制因素影响,我市涉农企业规模、服务能力良莠不齐,能承担规模性实践任务的企业数量有限,围绕农业生产实践环节,科学设置职业能力实践活动,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经费保障不足,学分互认障碍、劳动准入制度执行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使校企合作中时常面临学校主动,企业被动且缺乏合作办学内在动力的现象。激励涉农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主动参与农业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政策上倾斜支持,还需要配套的法律保障措施支撑法规文件的执行。

学校将以贯彻新职教法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将以深入贯彻新职教法为契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升办学水平。

第一,通过加强与高职院校、普通中小学合作,积极参与继续教育、老年教育,推进中高合作、职普融通、职继协同,培养全社会的重农意识,把体系立起来。

第二,通过实施办学条件升级改造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把质量提起来。

第三,通过建设农耕文化馆、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推进文化育人,完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升级美丽校园建设,把环境优起来。

第四,通过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改革、现代学徒制、1+X证书改革、引企入校、引校驻企、全面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把产教融起来。

第五,围绕举好“农”字旗,育好新“农”人,努力培育社会重农意识,为涉农企业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促进重庆乃至西南山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5.jpg

王永强——山东东营区职业中专副校长

“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已写入国家职业教育法。2003年,东营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政企双元办学体制下,与蓝海集团实施校企一体化办学,建立了校企资源“转化、融合、共享”机制,探索形成“五融入五实施”办学模式,构建了共生共进、融合发展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专业布局融入产业链,实施协同培养

按“融入产业、服务需求、改善结构、优化要素、强化机制”的思路推进专业建设,撤销3个加工制造类专业,新增旅游大类专业,围绕餐饮业,推动专业集群化发展,形成适应酒店服务终端人才需求的完整专业链;以人才的供需对接促成价值交换。发挥产业体系在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的集聚融合作用,企校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资源的“转换 融合 共享”,实现“产教双链对接、校企协同育人”。

标准建设融入管理链,实施文化共建

引入“3E”“阿米巴”生产管理体系,将生产质量及培养质量纳入企业质量评价;聚焦主要问题点,健全生产流程、质量控制、产品评价等标准,并应用于教学标准、实训标准、评价标准的开发,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提炼蓝海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并与学校文化融合,形成“自强、明理”为认知层、“守规、勤事”为规范层、“创新、精技”为实践层,具有餐饮职业特色的专业文化、行为规范、职业操守,以文化、标准、制度的有机融合培育新时代的“儒厨”“雅士”。

培养体系融入人才链,实施精准育人

对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校企招生招工一体,培育具备“高远的志向、高尚的品德、高超的技艺”三高标准的“儒厨”“雅士”。以产教深度融合推动培养体系优化,按照“职业化”培养目标、“岗位化”课程结构、“项目化”教学内容、“班组化”教学组织和“多元化”评价机制,构建“目标分层与企业技能等级能力相结合”“在校学习与职业发展一体规划”的多样化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融入生产链,实施课岗一体

立足人才需求,聚焦生产链中主要岗位的典型任务、核心技术、操作规范,提炼形成核心能力和生产实训项目,建设“能力导向、基础通用、专项聚焦、方向拓展”,具有“柔性”和“可拓展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岗位规范对接,课岗一体。

师资建设融入技术链,实施共育共享

设立企业师资培训中心,在学校建设“职工培训中心”,依托名师工作室、美食创新工作室,将教师培养融入技术研发、企业培训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中,构建“成果导向、分层协同、共育共用”的教师培养模式;开发“双师”教师技能等级与评价标准,由企业开展“双师”素质资格初、中、高分级认定,实施国家职称、学校职级“双职称”并进。

“五融入五实施”一体化办学模式,共建了招生就业平台、协同培养平台、文化育人平台、师资共育平台、产教融合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保障学生100%就业,构建了价值引领、育训并举、师资共用、产学一体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议题二: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有哪些不同?

6.jpg

邵庆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提升高职院校适应性的有效路径。产业学院作为适应智能化时代要求和中国政行企校多方参与产教融合的实现形式,其理论框架最早由我校提出,并与世界500企业—物产中大集团成立了国内首家产业学院,自此,开启了一系列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改革实践。

首创产业学院,创新具有类型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7年,学校原创性地提出产业学院理论框架,与物产中大集团合作创办国内第一家产业学院——物流产业学院,后又成立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双方通过“龙头引领、战略融合、机制保证、功能对接、人员共用、设施共享、信息互通”的合作机制,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建产业学院基地,融生产经营、学生教学、员工培训三大功能于一体。共享人才资源,培养5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支省级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开发19门专业核心课程和教材,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3门省级精品课程,完成社会培训109439人次,实践创新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嵌入企业战略,探索以企业学院为载体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

2012年,学校紧紧抓住物产中大集团进入世界500强的契机,针对集团对人才资源开发的内在性战略需求,为集团筹建和运营浙江物产管理学院,实现高职服务功能在企业中的有机“嵌入”,为集团全面建立明确的职位管理体系和发展通道;建立核心胜任力模型、岗位任职资格体系和相应的评估体系;建立基于胜任力能力模型并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对的课程体系,为集团2万多名员工提供系统化的组织学习方案和服务。在此基础上,学院按照“学习方案的提供者、能力方案的建设者、组织能力的促进者、内部咨询的参与者、组织智慧的开发者”五项修炼的递进,打造全国知名企业学院,助推集团品牌提升工程。

体制机制突破,成立多方出资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

2019年,根据集团向供应链集成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学校与物产中大集团、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出资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物产中大国际学院,形成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国企党建发展、一带一路国际教育、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等四大业务板块,实现了以资本为纽带开展校企共同育人、共担责任的机制新突破。物产中大国际学院是高职院校股份制产业学院改革的新样板,为体制化、规范化推进产教融合提供了高职标杆、浙江方案。

办学模式创新,探索以产业学院为支撑的敏捷集成式教育服务模式

2020年,学校将产业学院实践案例向其他龙头企业和行业复制,建成浙江省物流产业学院、阿里巴巴菜鸟物流示范产业学院、杭州热联供应链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集群。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以产业学院为战略支点,系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类型教育特点的“精准三定位、贯通三层次、强化五服务、优化两治理、融入一生态”的高职院校定制化、个性化教育服务模式(简称33521模式),推动学校教育服务由公共性和同质化向敏捷集成式教育服务转型,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样板。

产业学院是内含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体制机制建设、产教融合等功能的复合体。展望未来,产业学院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新范式。随着实践的创新,它的内涵会越来越来丰富。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新形态,必将引领职业教育向更加柔性和智能的方向转型与发展。

7.jpg

朱国军——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关于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

一个是产教融合是一个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过程,企业和高校都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就职业院校而言,落实产教融合,就是要使自身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能与对应的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人力智力需求紧密对接,核心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第二,要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就必须实施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即校企合作要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落实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合作。

第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由之路。学校要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改革我们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其对标对表的就是行业企业现实和发展需求,路径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关于产教融合与产教结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独特优势。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要在产教融合的“融”字上下功夫,关键在于以服务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等方面实现同步对接和一体化,以此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战略平台。2013年,学院牵头,联合我国航空产业的头部企业、部队、院校、行业组织,成立了航空工程职教集团(现为国家级示范职教集团),搭建起军、政、行、企、校五方合作的战略平台,并设专门机构进行常态化运行;学院是中国商飞在湘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航发的高技能培养基地、全国航空工业行指委2个专指委牵头单位,搭建起与中国航空工业、中国航发集团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

第二,对接产业办专业,专业链深度融入产业链建立起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从2012年起,分年度撤销与航空产业对接不紧密的专业22个,同时,根据航空产业发展需要,逐年新增飞行器制造技术等与航空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13个,专业结构由2012年8个大类33个专业调整为4个大类22个专业,所有专业全部紧密对接航空产业链。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围绕航空维修、航空制造、航空运营与管理三大职业岗位群,构建了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机械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四大特色专业群。

第三,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提升服务产业能力。首先是发挥专业人才优势,通过制定标准、建设体系来规范、引领行业企业发展。先后开展115项企业党建、思政、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理论和政策研究,开发行业管理标准6项、8种规范性文献,构建了航空修理从业人员资格控制与教育培训标准体系。其次是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依托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先后主持地方和军队各类科研项目595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空军军事理论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各类成果奖11项。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证和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最后是为行业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高质量培训服务。每年毕业生中,对口就业率90%以上,其中50%为专业技术军士(即士官),直接到机务部队服役,40%进入中国航空工业、中国航发集团、民航和通航企业;每年为航空制造、维修和运营企业,开展管理、技术技能、岗位任职、文化传承等方面培训,年培训人次近4万人次。


议题三:产教融合将走向何方?

8.jpg

王运兵——四川省长宁县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职教改革的关键,是职教人必须深入学习、研究和探讨的“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校以产教融合为统领,围绕本地特色竹产业发展,以我校省级示范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建设为引领,共建、共研旅游、烹饪、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机械加工技术等专业群。

做好顶层设计

学校充分进行本地行业需求调研,做好专业设置的顶层设计,为推动我市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传统行业竹产业、竹食产业等产业提档升级,学校依托本地特色竹产业集群,推进重点领域专业群的深度产教融合,重点打造旅游、烹饪、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机械加工技术等专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好务。

探索深度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优化发展专业群,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学校探讨产教融合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深化现代学徒制,打造双师带徒、双元育人、“3+2”工作和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烹饪专业探索“教产研”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设置相关课程。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探索“引企入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的科研、生产、实训平台,由学校提供场地,双方整合师资、设备等资源共同打造,以破解学校在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的不足,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真实情景化”的实习实训平台。

完善机制体制

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将校企合作制度写入学校和公司章程,写入学校的“十四五”规划和制度里,从制度层面保障校企合作的“合法化”。

加强校企共管

校企共管师、生、工,教师、学生、员工不仅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还要遵守企业的“8S”管理制度,营造学校即企业的氛围。

深化教学改革

实现“专业设置对接区域行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产业发展,课程体系对接岗位能力,教材开发对接岗位流程,实训场地对接企业环境”五个对接,以对接促融合,以融合深化对接。

拓展实训基地功能

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共建可对外营业、对外开展社会培训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由教师、员工、学生共管共营,使产教融合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

科研创新助推校企深度融合

我校重点打造的专业群主要依托地方特色竹产业发展,校企共建研发平台,教师、员工和学生共同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和研发,提高师、生、工研发能力,促进地方企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为特色竹产业、竹食产业提档升级增添强大助推器。

推动高质量就业

行业、企业、学校共建质量评价体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对接岗位需求不断调整质量评价标准,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对校企合作进行一年以上的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了解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岗位适应能力,根据就业跟踪反馈,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最终达到校、企、生三方共赢。

相关栏目